为何要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?
由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隐蔽性高、传染性强的特点,常态化核酸检测被视为“早发现”疫情的关键步骤,目前已在全国多个城市铺开。常态化核酸检测如何开展?为何要建15分钟核酸“采样圈”?官方对此进行了回应。
多地布局15分钟核酸检测“采样圈”
5月9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会议强调,要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,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“采样圈”,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。5月23日的发布会上,国家卫健委资讯发言人米锋再次强调,要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,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“采样圈”,方便群众就近就便进行核酸采样。 目前,多个城市和地区已经陆续探索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,根据本地实际,合理布局15分钟核酸检测“采样圈”。
5月18日,浙江省召开发布会先容,目前,杭州、宁波等市正探索城区全域常态化核酸检测机制,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“服务圈”。其中,杭州在社区、公共场所、医疗卫生机构等布局了1万个便民采样点。 常态化核酸检测需要能力方面,杭州、宁波、温州3市均突破万人规模,其中杭州市累计培训采样人员6.2万余人,持续加强核酸采样人员培训,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。
江苏无锡投入运行2600余个便民核酸采样小屋,向市民免费开放,方便市民就近、就便进行采样,全面提高检测效率。
上海启市以“固定采样点+便民采样点+流动采样点”相结合的方式,优化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布局,构建“15分钟核酸服务圈”。 例如,奉贤区级目前已设置1279个核酸采样点位,其中正式启用921个点位,分为335个社会面点位,581个企业点位,5个学校点位,构建起了“区—镇—村居”三级“满天星”核酸采样网络,并进入常态化运转阶段。
核酸常态化,大家的生活有哪些改变?
5月来,核酸检测常态化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,多地要求普通市民最短48小时、最长7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。
21日,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通知,明确河南省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服务引导意见,要求全省居民及其他在豫人员原则上每48小时应完成至少一次核酸采样(间隔一天采样一次)。
北京5月5日起开始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,要求快递等5类风险行业从业人员,医疗机构等4个风险场所人员,定点医院和隔离场所周边等3个风险区域人员共20类重点人群,按照现有规定,分类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筛查。
此外,在京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单位人员,每周进行1次核酸检测。本市区域内其他人员,每周进行1次核酸检测。
5月17日起,辽宁省大连市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全面启用,原则上全市范围内所有居民每周都应进行一次核酸检测。对间隔超过7天未进行核酸检测人员,“e大连”通行码将赋“灰码”提示风险。其中,周二对男性市民采样检测,周四对女性市民采样检测,周六均可采样检测。
除此之外,部分地区提出,不进行核酸检测将影响个人出行。
例如,杭州规定,未准时完成的市民将在扫场所码时弹窗提醒或赋码,不得进入公共场所,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。
北京市规定,5月12日起,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单位、商务楼宇、商场超市、宾馆酒店、餐饮饭店等公共场所,须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。
安徽省芜湖市5月23日起要求市域内所有人员每5天至少进行 1 次常态化核酸检测。若未按照规定核酸检测频次进行核酸检测,其“核酸检测证”将由绿色转为灰色。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、公共场所、公共交通等“核酸检测证”灰色一律不得进入或乘坐。
做核酸亭就找亿科交通